《光的折射》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的折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的折射》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光的折射指的是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其核心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已经学过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内容光的折射指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还与后面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实验探究法、分析法、作图法等方法来理解。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目标解析: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就是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光路的可逆性的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光路的可逆性来理解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光的折射演示仪。因为使用光的折射演示仪,有利于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叉鱼,(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学生进行叉鱼比赛。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鱼叉都叉在鱼的上方后,很惊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活动中想到了什么?
二、新课讲解:
(一)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4.交流实验结果
各组画出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从而引入课题。
5.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论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探究2 想想议议: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结论3: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4:光从水(玻璃)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动画重现实验过程,增强形象刺激。
启发学生记忆:把结论1和结论4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情况联系起来,可得到什么样的规律。[快远慢近,即在发生折射时,在传播得快的介质(空气)中是远离法线,在传播得慢的介质(水或玻璃)中是靠近法线。]
(二)光的折射知识应用
1.现在,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播放动画)
2.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像。
3.教师提出:有的同学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而人的眼睛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同学们学了光的折射知识后,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4.你见过海市蜃楼吗?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吗?(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从报纸报道上知道海市蜃楼的现象,从电视上看到海市蜃楼,从科普读物上知道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是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
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严格地说,光只是在均匀的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疏密不均,光线就不会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折射。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海面上。
《光的折射》教案2【学习目标】
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光路可逆
【导学过程】
1 知识回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
2 演示实验
⑴在空玻璃杯的内壁(侧壁中部)做一个标记,用激光发出的光斜射到标记处(让标记点正对着学生),如图所示。保持玻璃杯和激光笔不动,向玻璃杯里加满水,激光笔发出的光还照在标记处吗?
⑵把一根筷子斜插在盛水的碗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
活动1:利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1.请写出你的发现:
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并仿照光的反射光 ……此处隐藏21154个字……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3. 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四、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1. 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复习提问:
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什么是光的反射规律?
(二)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设计此导入简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实验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让学生想想:从空气射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强调:斜射、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③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折射知识具体展示,培养学生装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想想议议〗:课本P46想想议议。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学生实验三】:
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池水变浅了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思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学习方法。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热爱科学的唯物主义教育。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课本P48动手动脑学物理1、2
五、复习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48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课后练习与评价P19。
(3)小实验:观察压在厚玻璃板下的图像文字有何变化?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