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4:17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5篇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此处隐藏2523个字……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科学教案 篇4

一、引入

1、同学们,老师刚进学校的时候发现那里有个大花坛,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仔细观察,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花坛里有些什么动植物?

2、那么,你们说的是不是准确呢,是不是那里就只有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动植物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去全面地深入地实地考察这个花坛。

二、观察植物丛里的生物

1、我们应该怎样考察,才能准确而又尽可能多地考察到花坛里的动植物?

观察花坛里或附近还有哪些小草和其他植物;花坛里有些什么动物,在哪里能找到它们——枝条上、叶子上、花朵上、根旁、土壤里;

在这些小动物中哪些是栖息在这里的,哪些是过往的客人;它们是吃什么为生的……

2、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不要破坏花坛里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不做考察以外的事情,不打闹,注意人身安全

及时做好记录表格1和表格2

3、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是否给提供放大镜。

4、学生考察

列队到下面再分四人小组考察

5、组织学生列队回教室。

三、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你们在花坛里总共观察到了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在你们观察到的动物中,哪些是栖息在这里的,哪些是来往的客人?

2、你们所观察到的小动物它们是吃什么为生的?

看样子它们的食物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同学们,动物吃什么就叫做动物的食性,动物食性分三种:植食、肉食、杂食。

你现在知道你所观察到的动物的食性是什么了吗?请你把他写在表格上。

四、课后延伸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在花坛里观察到了很多动植物,还考察了一些动物的食性,但是仅凭今天的一次观察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在最近几天里能再来观察几次,把你的新发现记在表格里,这里我们就能更准确、更全面的考察结果!

下应中心小学 王海平

1、花坛里的生物

我们观察到了这些动物和植物:

植物:

动物:

共有( )种

2、花坛里动物的食性统计

动 物 名 称

吃 什 么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姿势、情况、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点评:第四条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应该写在第一条的后面。还少一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最好再单独写出来,这样更明确。可以是:进一步感受爱心,努力奉献爱心)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点评:把“把握课文内容”改为“了解课文内容”更符合年段要求,不然要求就高了,学生不容易达到,再说“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把它当成重点,就会影响更主要的任务)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表示了欢迎,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吗(结合生活体验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掌声》,齐读课题。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唤起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体验。方法一般,但比较实用。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直指本文主要人物)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2.学习生字词:

(1)指读生词,小老师领读。

(2)理解“犹豫”和“忧郁”的意思。总结解词的方法。

(3)多音字组词“落”、“调”。

3.说说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忧郁”

(出示第一自然段)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词句谈谈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当学生说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

(1)理解“默默地”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2)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点评:想象体验英子此时的心情,为进一步理解英子性格的后来的变化做铺垫。请注意:想象体验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走进文本的一条途径)

(3)英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体会着她的内心感受读这个句子。

2.当同学们说到“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时,她为什么这样做?加重“早早地”和“最后一个”。

3.当学生说到“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时,理解“小儿麻痹症”。

4.两个“总是”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英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到文中去找一找。(点评:应点出到第四自然段中去找,不然太费时)

生齐说:忧郁(教师板书)。(点评:理解英子忧郁的心情,采用了两种走进文本的方式:一是抓住重点词语,即品评;二是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不过重点词语抓得稍多一些,可以再有所取舍)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开朗”

过渡: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大家继续读课文,看看她还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出示第四自然段)“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师指黑板:一对反义词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