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阁夜教案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阁夜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阁夜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 、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相同: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
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课后反思:
阁夜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 ……此处隐藏4433个字……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合作方式不仅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答上,还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相互评价上。学生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总是由教师一锤定音,但是长期的“生答师判“的评价会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教学设计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这就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____”。
2.概括全诗内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三、演练学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阁夜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