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应有格物致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5:26
应有格物致教案

应有格物致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应有格物致教案1

【教学目标】

1、 目标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 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阳明)”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 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 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④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 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教案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 ……此处隐藏18219个字……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自学过程

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二、自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二、当堂训练: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