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6:33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9篇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

科学教案 篇2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 ……此处隐藏7167个字……>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8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以下是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换一女个阅读。

一、教学目的: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能源的概念。

2、能大胆想像没有能源的生活,分析出生活和生产中所需能量的。

3、能查阅资料获得更多有关能源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实例说明能源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3、能根据各种形式能源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举例说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

再生能源,意识到人类要节约不必要使用的能源。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根据各种形式能源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举例说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意识到人类要节约不必要使用的能源。

三、教学难点:

分析出生活和生产中所需能量的,说明能源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上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控制能源,我们身边常用的能源有哪些?

2、学习新课:

A、分析能量的

活动目标:

1、能分析出生活和生产巾所需能量的。

2、能查阅资料获得更多有关能源的知识。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能源的概念。

4、能通过分析发现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5、能对自已所知道的各种形式的能源进行正确分类。

活动过程:

1、激趣导课。

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能量,你知道这些能源是从哪里来的吗?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小学习的兴趣。

2、分析能量的。

(1)提问:分析手表和火车运行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进行小组时论,按图中的箭头逆向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系统地分析能量的。如火车运行的能量来自:

①火车运行的能量=石油——植物——太阳

②火车运行的能量=电——太阳;

B、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目标:

1.能举实例说明开发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类使用能源物质的发展趋势。

活动过程:

1、任务: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种能源,分析这种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2、方法:采用网上查阅资料法,小组讨论.

3、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和 环境的影响的资料,训练学生科学阅读的基本能力。

(1)出示阅读提纲:

①煤在开采时对土地、村庄、水资源造成什么 影响?

②煤和石油在使用过程中,对空气和天气带来什么影响?

③石油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泄漏会对水域及水生动植物带来什么影响?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煤、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举出更多的有关煤、石油开采,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例子。

4、组织学牛交流阅读分析结果。

C、“科学在线”——认识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阅读提示:①能源的利用经历了几个时代,其代表能源是什么;

②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学生阅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3)交流阅读结果。

D、想像没有能源的生活

活动目标:

1、能举3个以E的实例说明能源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2、能大胆想像没有能源的生活。

3、能意识到人类要节约水必要使用的能源。

活动过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性思维及想像能力的活动,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过程和方法。

(1)活动的任务——假如有一天没有了能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当太阳下山后,在漆黑阴冷的房间内有什么感受?在野外迷失方向,饥寒交迫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风能、太阳能或其他能源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3)从系统的角度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分析推理。如:

a.从衣食住行与能源的关系,分析没有了生活用品,我们会怎样?

b.从生物与能源的关系,分析没有周围的生物,我们会怎样?

c.从各种自然现象与能源的关系,分析没有了风云雨雪,我们会怎样?

2.将想像的结果,写成一篇科学幻想短文,可以配上图画。

E、小结:

组织学生召开一次科学讨论会,交流评价每个学生的短文, 及时对学生丰富的想像力给予表扬和鼓励。

作业:修改科学幻想短文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