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马说》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7:41
《马说》教案集合9篇

《马说》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马说》教案 篇2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 ……此处隐藏11461个字……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