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孔乙己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5:53
【推荐】孔乙己教案四篇

【推荐】孔乙己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乙己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一个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怜人,这就是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文章开头细致地介绍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靠柜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的是穿长衫的,他们比较阔绰。从这个酒店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根本没有资格象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通过渲染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凸显出孔乙己是游离于这两大社会群体之外的多余的人而存在的。

象“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上多余的人,他是如何生存着的呢?文章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生活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知今还记得”。后文还写到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都把孔乙己当作笑料,为了取乐,他们常常打趣、讽刺孔乙己。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一文中说“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将“笑”作为分析文章的重点,认为以喜写悲,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别人的笑料吗?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阅读时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此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通过从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孔乙己当时无奈挣扎的生存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 ……此处隐藏6198个字……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

5、孔乙己

情节 外貌 穷愁潦倒 悲惨

语言 迂腐可笑 死要面子

人物 孔乙己 死

神态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动作 不失善良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孔乙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篇小说的老师,咱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推荐】孔乙己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